《Kaesu’ay a kakaenen 美味的一餐》阿美族文化中珍貴的一餐

當你聽到那些過去的故事,會如何去記下來?
2012年,媽媽忽然搬來一對老杵臼,杵是石頭一體成形製成,臼為木頭雕刻而成,我從沒想到家會出現這樣東西,好奇心驅使下開口過問,從媽媽口中得知這是外婆傳下來的財產之一,如今由她繼承,以後則是我。
我著魔般追問媽媽是否對這個杵臼有記憶,所幸在媽媽兒時這對杵臼是仍然被使用,慢慢的把這些故事收集起來,還有從外婆口中知道更多細節背景,最後結合自身對部落的記憶,誕生了這本《Kaesu’ay a kakaenen 美味的一餐》,以一個阿美族家庭準備一餐為主軸,杵臼的視角出發的繪本,內容包含了阿美族傳統器具製作、飲食習慣、家庭分工。

47 份問卷
150 份問卷

問卷募集中
31.33% 完成
  • 提案上架
  • 達成問卷募集
  • 提案審核中
  • 確定集資(籌備中)

【故事內容】

故事從一位Akong(阿公) Kulas製作一對杵臼開始,他到山上找尋適合的樹木,為其敬酒,告訴對方:「今天我會帶你回去,因為我們家人需要,我不會浪費你,會好好使用的」,喝完酒就將樹木砍下來,並且找到石塊,Kulas Akong只用阿美族除草的刀子和斧頭,就將木頭雕刻成臼,接著在溪邊把大塊的石頭慢慢磨成想要的形狀,最後就成了杵,為什麼要製作杵臼呢?因為那是家中女性要用來做飯的器具。

拿到杵臼的婦女們工作非常多,不但要到田裡工作,還要採野菜和做飯,媽媽們命令自己的女兒們準備好蒸熟的糯米放進臼中,女兒扛起沉重的石杵,一下一下有節奏的搗糯米,搗好了就是美味的Tolon(麻糬)!但是這樣就好嗎?不、Kulas Akong把在河邊捕到的魚帶回家處理,放入大鍋子裡,和女人們採來的野菜與Siraw(醃豬肉)煮成湯,最後一家人終於忙完,可以一起吃飯了!

 

 

【繪本先看】

(左往右看)

  

 

【文化內涵】

繪本故事雖然是在講述一家人準備飯菜的過程,但內容涉及到阿美族的飲食文化、男女分工、器具使用。

1、飲食文化

從北花蓮到南臺東,雖然阿美族被視作一個群體,可是每個地區的飲食文化都有些許不同,有靠山有靠海,而我的部落老家靠山靠河,並且有種田,繪本中你可以看到人物把熟成的糯米收成後製作成Tolon,還會到山上採集野菜,阿美族認識野菜的知識量非常豐富,因為在過去刻苦的日子,稻米是豐收時才有,平時是靠著野菜和偶爾捕到的魚蝦等過活。

2、男女分工

阿美族是母系社會,但其實男女都是平均分攤家事,女子負責生育孩子、下田耕作、製作飲食、決定家中大小事,男子製作器具、捕魚打獵、保衛家園等。

3、器具使用

繪本裡開頭為何提到杵臼?他其實就是我製作這個繪本的契機,媽媽從外婆那繼承一對百年杵臼,展開我對於這物品的好奇,所以在經過好幾年的收集資料後,打算把杵臼的製作過程展現出來,當然裡面也有蒸糯米的蒸桶,篩網、漁網、香蕉葉等日常使用的器具。

(繪本故事的主角 杵臼)

 

【角色介紹】

1、Kulas:家中男性長輩代表

2、Akim:長女,在阿美族中長女是繼承家族的人,也是責任最重的存在,所以雖然劇情中Akim似乎戲份不多,可是很多重要決定(例如杵臼能不能用)都是由她決定

3、Ciyaw:Akim的妹妹,次女

4:表姊妹二人:表姊是Ciyaw的女兒,也是這一輩最大的女孩,所以也是承擔起長女的責任

5、小孩們:小孩在故事劇情中負責的是「我們年輕一輩」的視角,同時劇情中雖然他們一直在玩,然而可以發現他們一直看著大人做事,因為等他們長大這些工作就換他們來做了

 

【創作未來期許】

這本繪本於2020年年底完成,在分享故事給他人的過程中,我發現這本繪本不像我以為的,單純讓不了解阿美族文化的人能產生一些些興趣,在到太巴塱分享時,我發現對於同為阿美族的族人來說,我的繪本更是傳遞很親切的感受,因為創作核心是「一家人吃飯」如此簡單的核心,可是在過程中族人看到的是自己平日的生活,對,我繪本中很多劇情仍然是部落生活的日常!所以長輩們一個個表示認同,孩子們也大喊著:「我知道!」使我非常訝異及感動。

所以我可以更有自信地告訴你:我的繪本是受到認證的阿美族生活圖文日誌!

期望未來有機會將這個繪本出版,讓更多的人可以看到!

 

【作品呈現】

繪製方式:電腦繪圖

規格:橫A4精裝、內容36頁(外加封面封底)

 

【圖/文作者】

阿甄Panay

花蓮阿美族人,圖文創作家

可以說是典型的現代斜槓青年

最大的夢想是靠著興趣吃飯

 

英文翻譯/張凱涵

問卷募集中

集資提案調查問卷

47 填寫

登入後填問卷
登入後填問卷

目前無進度分享

目前尚無人預購